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借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实行“全封闭管理+军事化管理+军事化训练+心理诊疗与辅导+养成教育+生活体验”教育管理模式,再施以艺术体育欣赏,感恩励志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重塑孩子的认知,纠正偏差,重拾信心,挖掘潜能,变厌学为好学,变懒惰为勤奋,变粗野为文雅,变自卑为自信,还家长一个阳光、可爱、上进的孩子,让孩子以全新的状态重返校园,刻苦学习,不断进取,成为有用之才。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激励赏识学生,以正面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悉心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领导学生识恩、报恩、施恩。身教重于言教,严格要求自己,发挥老师的表率作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身体力行,对学生潜移默化。
中学生沉迷手机游戏欲跳楼,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孩子如此沉迷游戏?
6月6日头条新闻报道,一名中学生写下“遗书”爬上五楼阳台欲跳楼,他在“遗书”中写到:妈,对不起,你们去生一个更好的吧.....再见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
近年来,因为未成年沉迷游戏,父母和老师强行干涉酿成的悲剧数不胜数,孩子沉迷游戏,有责任的父母或老师必定会干预,只是父母要注意方式方法。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是孤独的。
他们不像我们以前,有一群小伙伴经常扎堆玩,他们一到放假的时间就是学习,培训班,偶尔的空闲时间,也因为呆在家里感到无聊乏味,再加上游戏的广泛传播,这些孩子不是自己在线上看到游戏而玩的,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听同学说,然后才知道有这么一个游戏,一旦接触,就无法自拔。
其次,未成年孩子的好胜心强。
游戏开发者也正是利用人性这一大弱点——好胜心强,不想比别人不行,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找不到任何强者的感觉,在游戏里就不能比别人菜。反正游戏失败了还可以轻易的重新来过,这种好胜心促使孩子打了一局游戏,心有不甘,又赶紧组队进行第二局,直到打胜为止。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孩子出现困惑,烦恼,躁动产生心理问题
过度溺爱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百依百顺, 没有原则,缺乏*能力。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
学校和教师追求升学率,学生的情感苦恼不能及时诉说,出现心理障碍。存在着学科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复杂的社会生活,使孩子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孩子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等。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
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解决孩子沉迷王者荣耀的问题令人深思。
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沉迷于王者荣耀的孩子不在少数。
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
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网游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初中生上课沉迷王者荣耀想辍学,父亲一巴掌打成了仇人。
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
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
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怎样防止孩子沉迷王者荣耀?怎么做,不仅是态度,更要见成效。
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
有人说,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看到了防范的诚意,但“三板斧”能否“解毒”还有待时间检验。
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智能手机普及,手游市场火爆,但手机不能沦为“黑网吧”甚至“手雷”。
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如果一款游戏埋藏了“魔鬼的种子”,那么一旦推向市场,就会害人害己。
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正如一知名企业所坚持的,“不要作恶。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
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立足政府,要创新更要监管。游戏毕竟是市场行为,其研发与营销也代表了一定的创新与活力。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但是监管是永远不能松的那根弦。
即便几年前就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但监管的滞后性仍旧明显。
是否强化游戏审核?如何建立游戏监管规范?可否实行手机游戏分级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并落实。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游戏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不能让研发者一人说了算,监管主体有必要让游戏多一些“善意”。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沉迷王者荣耀的样子。”
当一位老师“怒怼”游戏时,满纸透着无奈与悲愤,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手机和游戏没有生命力,责任意识更应战胜商业利益。
须知道,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也需要“设计”,而这才是妙手文章。
免费为您提供优质的机构
稍后会有专业老师给您回电,请保持电话畅通
易达招生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4175号
本站文章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