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德馨励志教育
国学教育为主,心理辅导为辅
集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跟踪辅导为一体的多元化教育机构
忧郁心理的产生与决策者的气质(生活习惯以及素质培养)、性格(内向与活泼)、能力(后天的培养)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是有关系的,如果气质动力特性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速度较快,纯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等,忧郁心理相对就会少一些,此时犹豫不决也不会困扰于你......
国学教育为主,心理辅导为辅
集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跟踪辅导为一体的多元化教育机构
十余年转化教育,不断总结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办学理念与模式,成功转化学生2000余名,转化率高,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校园树木葱翠,花草芬芳,空气清新,是学生修心养性 ,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的理想环境。
学习运用国内外新颖的办学模式,先进的办学理念,并有效使用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手段,突破行业单纯军事化训练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体化教育方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学生一种方法。因材施教,转化效果优良。
遵循现代赏识教育之精髓,以阳光的治学态度,严禁打骂学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重塑自我,自觉地改变自我。
亲爱的女儿
你好
你的来信妈妈收到了,这几天没给你写信是有点事情。要去医院做一些治疗。不过你放心,妈妈没事的。我们也想找一点见到你也很想你。
本来打算10月1日去看你的,这样的话就会晚一些,大约先定在六号到七号儿吧。你就耐心地再等等。你需要的东西给我写个单子,我提前准备上,还有书之类的。脚要注意卫生,清刷鞋子。保持每天有个愉快的好心情,多喝开水,和同学之间要和平相处。要多和老师交流沟通。
恭喜你,弟子规测验满分儿非常棒,努力就有结果。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收获,你是爸妈的好女儿。你爸这段儿时间工作上挺忙的,天天说给你写信,还没写好呢。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吧,照顾好自己,你在群里的视频我每天都关注着,有时候一天一个视频播放了好几遍。虽然你没在我们身边,可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一直爱你的妈妈
个体沙盘课程
团体沙盘课程
游戏成长课程
情绪管理课程
厌学(学习态度)
叛逆(亲子沟通)
浮躁(人际关系)
畏难(抗压能力)
记得导师约翰.贝曼曾说:“父母不改变,而改变孩子,这不公平。”
记得在一次课程中,我问:为什么不可以直接从问题少年入手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呢?
贝曼老师没有回答我的,只是盯着我看了良久。在他的眼神中,我似乎听到另一个声音说,你需要自己去找到答案!
这些年,我接触问题少年时,总是想要挑战些什么。而在挑战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一些事实的真相。
真相之一:家庭成员共同制造了问题,而孩子往往成为了家庭问题的表达者。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女孩。父亲,自小看到爸爸被批斗、关牛棚,养成了压抑而谨小慎微的性格。妈妈总是绷着脸,一言不发。女孩在这样的家庭,无疑是压抑而愤怒的。偶然一次在学校讲了些颇有个人见解的话,被老师叫家长。父亲担心女孩太过出格,就把女儿锁在家中几天。女孩愤怒而无助,摔了屋内的东西,并产生了幻听,似乎听到班级里的一位有力量的男孩在外面叫她,要带她出去。父亲看到极端情绪中的女孩的表现,带她到精神医生检查,被告知有精神*症状。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并不认同所谓的精神*症的标签。后在其他专家的会诊中,否定了精神*结论。但是,女孩的父亲讲,孩子的情绪那么极端,万一以后出现了精神*了怎么办,所以坚持让女孩服药。就这样,女孩真的就被当作一名精神*症患者了。
每次我想到这位女孩,就心生感慨:她的所谓的精神*症,难道表达的不是整个家庭的问题吗?
真相之二:孩子成为替罪羊和众矢之的,以保护父母的羞耻感或保护家庭的统整性。
一个问题少年。其父亲是从外地落户到本地的,跟岳母生活在一起。岳母年轻守寡,对女儿护犊情深,而且对外甥更是疼爱有加,三人在家中结成了一个强大的同盟,共同形成对男孩父亲的排斥。男孩的父亲,经常酗酒,暴怒,看到不孩子不争气,就采取*手段。男孩在学校出现顶撞老师、逃学、上网等诸多不良行为,面临着被学校开除。男孩父亲生病在医院手术,男孩曾前往探望,家里人都说是男子把父亲气病了做了大手术。自此男孩拒绝与任何人沟通,无论如何不愿意见心理咨询师,于是,越来越被周围人认为是个“没救了”的有严重问题的孩子。
这个案例中,孩子之所以被当作问题孩子,只不过是被当作了家庭问题的遮羞布。
而在诸多的青少年问题中,家长只愿意把孩子作为心理治疗对象,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其实,想要遮盖掩藏的也是作为成年人的羞耻感而已。
真相之三:孩子只不过是环境的产物。
“人是什么,什么也不是。人是一只空瓶子,在瓶子里装上什么,就成为了什么”。这是一位佛家人的话,我十分赞同。孩子,只不过是家庭影响的一个产物。在这里之所以说是家庭的产物,是因为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远大于其它环境。
一位抑郁而焦躁的高三学生。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每次看到的都是爸爸不开心忧郁的面孔,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惹爸爸不开心的,好希望自己能变得更懂事。在学校,他一直名列前茅,但似乎并没有达到爸爸满意。进入高中之后,他常常觉得有种莫名的委屈和难过,晚上独自一个人流泪。有次老师批评家长,他怒不可遏,跟老师发生了冲突,然后辍学在家。父亲说了句老师其实是为学生好的话,更是让他无法接受,接着就离家出走了。
男孩心中,爸爸是那样的重要。得到爸爸的认同,成为了他生命的动力。也让他变得抑郁而焦躁。
其实,每个孩子对父母都是无限忠诚的。为了忠诚,所以产生了诸多独特的应对方式,甚至是偏差性的行为。
所以,我越来越认同导师约翰.贝曼先生的话了。父母不改变,改变孩子是不公平的!
于是我想:家长首先要成长,然后孩子才能长大。
免费为您提供优质的机构
稍后会有专业老师给您回电,请保持电话畅通
易达招生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4175号
本站文章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