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耀腾飞专注青少年叛逆引导,全方位帮助孩子改善不良习惯,行为习惯养成同为行为课程之一,叠军被、内务整理、个人着装整理、自己洗衣服等,以高标准、高要求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拥有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并长期坚持,军姿队列是龙耀腾飞的行为课程之一,以军人的姿态严厉要求每一位学生,再加上专业的心理辅导,旨在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忍耐力,提高学生自我素质,以及纠正孩子价值观不正确,厌学,不知感恩等等的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造成孩子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孩子的学习确实出了问题。他们讨厌的是学习本身。现在有些家长太看重孩子的成绩,在孩子进校园之前给他们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们自然会抗拒学习,不能真正地喜欢学习。
另一个原因是厌学只是孩子发泄不满的载体。他们讨厌的不是学习本身。例如,有些家庭环境不是很和谐。父母经常吵架。为了平息父母之间的争吵,孩子们可能故意不努力学习。他们认为如果他们学习不好,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们就不会吵架了。
在孩子青春期,还没有叛逆的时候,就开始与孩子沟通,这一点很重要。在青少年变成叛逆的孩子之前,教导解决与孩子的冲突。你作为父母需要在叛逆期为他们留意,留意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这个时候,一定注意要尊重他们的隐私。等孩子的青春期过去了,激烈的叛逆的青少年激素消退后,孩子开始认识到父母还是zui值得信任的人,并且认识到只有自己做得更好,才能赢得更多地*和成就感,那恭喜你,你的孩子已经安全地度过青春叛逆期。
苦寻“良策”
李林是个仅有小学文化的熟练工人。李林的女儿小兰上小学三年级时,他下岗了。一时间,家庭生活没了着落。妻子看他窝窝囊囊,难以依靠,就跟一个温州的生意人私奔了。面对家庭变故,李林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读书少、没有文化。他想,他这辈子是没希望了,唯一的希望就在女儿身上,因此望女成凤成了他最大心愿。
为实现这个愿望,李林订阅报纸,买家教书籍,下工夫研读;连看电视看到教育方面的讲座,都认真做笔记。他把一知半解的教子经验用在女儿身上,一遍遍地激励孩子刻苦读书。女儿兰子还小,不明白那些枯燥的大道理。李林内心焦急,心想,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让女儿找到学习的动力,那么他对女儿的希望就会破灭。有一次,他打工给一个有钱人家搬家,发现人家屋里像宫殿,家用电器全是高档的,不由十分感慨。加之,主人是名牌大学毕业,还出国留学过,回国创业成功,成了富豪。从这件事上,李林更坚定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他突发灵感:对小孩子讲大道理不行,何不让她亲自了解、体会一下贫富和地位给生活带来的不同情形呢?可以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来教育激励女儿好好读书。他主意已定。
星期天,李林先带女儿到建筑工地。李林什么也不说,只让女儿观察工人的劳动。当时骄阳似火,工人们挥汗如雨仍在辛苦劳动。父女俩在工地呆了三个多小时,中午,李林特地和女儿就着凉开水吃了顿干馒头,让女儿体验工地的生活。下午,他又领女儿去城郊棚户区“体验生活”。那里居住条件很差,甚至一家几代人挤在一间小房里过日子,生活都很困苦。当晚,回到家,李林对女儿说:“工地工人为什么工作那么辛苦?棚户区为什么日子那么艰苦?就是因为他们小时没有好好读书,没能上大学。如果你愿意过那种生活,就不用努力读书,否则就必须刻苦学习,考上大学。”
第二个星期天,李林西装革履,也给女儿换上新衣服,打车去写字楼、宾馆、别墅区走了一遭,中午带女儿吃了肯德鸡。吃饭时他对女儿说:“你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就有出息,就能住得舒服吃得好,过‘上等人’的日子!”
两个星期天的生活对比,李林给女儿小兰心灵带来强烈冲击。面对父亲的开导,她不停地点头。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当时未满十周岁的女儿只知道照父亲的话去做,哪里知道真正做起来并非那么简单。
点评:作为父亲的李林,希望女儿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这种愿望无可厚非。但是李林用贫富生活对比和实地体验的方法,向女儿灌输“只有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才有出息”的思想有失偏颇。李林由于下岗失业心理失衡,要在女儿身上寻找补偿,其想法、做法未免极端。他看不起劳动人民,只看劳动辛苦不讲劳动的光荣和贡献,这是对儿女的误导。现如今,像李林这种“忆苦思甜”似的“对比教育”确为一些家长老生常谈。这是应当予以纠正的。
不堪重负
李林的“对比教育”最初对女儿起到一定的作用。女儿小兰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在功课上了,星期天、节假日也从不出去玩。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直到小学毕业,小兰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名。小学升初中考试,小兰成绩更为优秀。李林看到女儿如此争气,心里非常高兴,逢人便夸女儿将来肯定能考取名牌大学。
上中学以后,尽管小兰依然严格要求自己,但是面对同学的激烈竞争,要保持班级第一名的成绩明显有些吃力。小兰因此很紧张,几次梦到被同学超过、回到家受到父亲的严厉的训斥。进入初中二年级,课程更难了,让小兰越来越头疼。比如力学,有的同学几分钟就做出来了,她半个小时也理不出个头绪。小兰不得不承认自己实在比不过别人。但为了继续保持第一名的优势,她只能更加用功,体能透支加上情绪焦虑,小兰几欲崩溃,每次大考前她都会失眠,最后演变成严重的焦虑症。
初中二年期中考试,小兰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三名。要说这也算不错,但对小兰却是个打击,她知道父亲一定对这个成绩不满意。果然,李林看女儿没考第一名,暴跳如雷,训斥道:“你怎么考成这样?我是怎么教育你的!期末考试必须给我夺回第一名!”
小兰何尝不想考第一名呢?她心理压力大,功课对于她来说已是沉重的负担和无边的苦海。小兰只好更加努力,初中三年级时,成绩还不错,最终她考上了重点高中的重点班。但是,重点高中重点班汇聚了全市各校的尖子生,竞争异常激烈,学习难度更大了,小兰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为了节省时间抓紧学习,小兰向父亲提出住校。住在学校的小兰,对学习抓得非常紧,废寝忘食地用功,但高一期中考试还是未进入前20名。这样的成绩无疑与父亲的要求相去甚远,面对父亲失望的表情,小兰跌入绝望的深渊。面对学习压力和没有*的生活,小兰真想放弃,但一想到父亲为她的学费忙碌疲惫的身影,还有那触目惊心的“对比教育”,她又怀着莫名的悲凉继续忍耐下去。可是期末考试,她的总成绩滑到了倒数第三名,这让她的自尊心严重受挫!按学校规定,小兰上高二时被逐出重点班。这使她的精神支柱訇然倒塌,她觉得没脸面对父亲。
点评:父亲的耳提面命已给女儿精神、心理上形成压力,所以成绩一旦有所下降,心理就难以承受,就悲观失望,甚至丧失信心,其结果就是一败涂地。其实,以小兰最初的基础,她若能调整心态,以科学和正确的方法迎头赶上,是不会一路下滑的。其症结还是在于身后父亲无形的逼迫和内心难以释放的压力。
事与愿违
李林一直以为女儿在“对比教育”下,上了重点高中,最后会实现考取名牌大学的愿望。他一点也不知道女儿学习成绩早已走了下坡路,更不知晓女儿思想和心理上的危险滑坡。
小兰已经有了厌学情绪。一个星期天,她独自逛商店,碰到了初中同学叶艳,看到叶艳一身时尚穿戴,特别是手上的大钻戒,小兰羡慕不已。叶艳告诉小兰,她被一个房地产老板看上了,作了对方的女朋友,也就是“二奶”。现在她生活很滋润。她还劝小兰,不是上大学的料就别那么死心眼儿,言外之意劝小兰也走她叶艳的路。这让小兰有些心动,她想,自己天天苦读,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也寒酸,想考名牌大学不也是为了将来过上好日子吗?现在这个目标已经不能实现了,不如也像叶艳走一条捷径,何况自己脸蛋儿身条儿都不比叶艳差。自从有了这种想法后,小兰学习再也提不起兴致,上课不专心听讲,课余时间尽看美容方面的书。高二期末考试她竟有三门功课不及格。厌学之后,小兰很快就和叶艳走到一起,流连于舞厅酒吧,当上了“三陪”小姐。有一回,小兰在夜总会陪酒喝醉了,哭着对叶艳说:“想想以前玩命似的学习真傻,这才叫生活……不管怎么说,我现在没有住工棚没有吃干馒头,以后我会有钱的,让我爸爸也过上舒服日子……”
李林对小兰的变化完全不知情,他还拼命做工为女儿攒上大学的学费呢。当学校向李林反映小兰学习退步的情况时,他还在盘算等女儿放假回家再用“对比教育”激励女儿上进。但他没有等到回家的女儿,却等来了公安局收审他女儿的电话。(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点评:李林偏执地迷信所谓“对比教育”,却使“动力”变成压力,最后导致女儿厌学,进而流落社会娱乐场所从事不正当活动。求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有文化、有道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而不单单是去用知识来改变命运。错误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改变了一个花季少女的人生轨道,使其误入歧途,这个教训是沉痛的。
免费为您提供优质的机构
稍后会有专业老师给您回电,请保持电话畅通
易达招生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4175号
本站文章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