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实际上是孩子内在发展需求与父母控制产生冲突。黎川叛逆青少年教育学校表示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时期,他们要经历一段矛盾的心理冲突:脱离对父母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的自己。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意味着与过去辞别;走向*,意味着迎接新发展新挑战,需要自己去体验。
当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自我*意识日渐增强。孩子就非常迫切地想要摆脱家长的监管,渴望像成年人一样*自主、拥有决定权。他们希望由自己来决定什么时候写作业;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哪怕是你穿着大衣棉袄,他要穿衬衣;他们需要*的空间,有自己的隐私权利,被尊重的权利;内在的性心理发展促使他们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需要异性情感体验……
如果青春期孩子的这些内在发展需求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遭遇父母的控制,*自我的发展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叛逆心理就应运而生。孩子感受到或者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存在,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和*”,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的态度。他们会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叛逆程度与父母控制程度相关
黎川叛逆青少年教育学校表示青春期孩子的种种叛逆行为表现,叛逆心理的强烈程度,通常是家庭教育或生长环境的真实反映。一般的叛逆心理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这是孩子走向*的必经阶段。当孩子*发展的内在需求遭到特别强大的阻碍,孩子的叛逆心理会进入非常激烈的持续状态,并具有破坏性,或者直接被压制,同时被压制了的还有孩子的自我发展。这时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需要父母做出必要调整。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调整教养方式
黎川叛逆青少年教育学校表示了解了青春期孩子内在发展的需求,父母就能明白,不是孩子故意要叛逆,这是孩子生命内在成长的需求。
知道了这一点,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想办法改变孩子,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认识,以此调整自己的教育,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保持流畅沟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1.面对孩子叛逆行为,多一些理解和接纳,少一些压制
孩子小的时候,觉得父母无所不能,父母是神一样的存在,这是孩子真实心理感受,这种心理让孩子十分信任和依赖父母。进入青春期,孩子的眼界慢慢扩大,他们会重新审视父母,逐渐意识到父母也有很多不能的地方。同时,他们还发现,这个世界上有更多厉害的人物。于是,他们有了新的崇拜对象,各种明星、科学家、政治家,这种心理的转变会让孩子对父母不再言听计从,表现在孩子不再听父母的建议,常常一意孤行。面对自己影响力的下降,父母需要做好思想准备,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孩子的转变,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成长需求,接纳孩子为*而进行的抗争,挖掘这种心理转变背后的积极意义。
父母还需要适当反思自己,有没有尊重孩子内在成长的需求?是不是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若父母对孩子压制太厉害,孩子会把大量的精力消耗在跟父母的对抗上,或者压制自己的成长需求迎合父母,内耗太多,孩子就无法集中精力面对学习生活,学习自然也就跟不上。学习跟不上,就会引发更多的成长矛盾,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强烈叛逆行为是对父母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只要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变弱,孩子的叛逆程度自然会下降。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会让父母感觉很叛逆
2.孩子自我发展比听话更重要
中化几千年的文明里,成为“好孩子”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最大期待,而好孩子的经典表现就是听话,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成绩好。当父母和老师习惯用“听话”来要求孩子,孩子进入青春期,孩子和父母、老师就要面临巨大冲突。
面对这种冲突,叛逆的孩子向外表达愤怒,自我的发展得到满足;“听话”的孩子则容易将愤怒憋在心里,最终攻击自己。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对父母和老师言听计从,做父母的,不要觉得有多自豪。相反,应该感觉到担忧。孩子在该发展自我*性的时期,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思考,没有决定权利和体验,孩子无法发展出一个健康的自我。孩子失去自我或者根本没有自我,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均来自于父母的压力或者是期望,孩子会觉得自己根本不是在为自己而活,只是为父母与父母的期望而活,缺乏主动性与前进的动力。孩子可以很出色的完成父母、老师教给的任务,却很麻木,对很多事情缺乏欲望、热情、追求,自我无处依存和表达,长此以往,容易进入抑郁。
孩子在青春期没有一个正常的心理叛逆过程,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叛逆期的推迟、失去自我、失去生命活力,这是很多“好孩子”最大的不幸。
3.相信孩子,给孩子更大的*空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种向上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只要环境和条件允许,每个人都会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
对于孩子,父母更应该相信孩子有向上向好的发展潜能和愿望,给孩子充分的信任,足够的成长空间。
黎川叛逆青少年教育学校表示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每天一回到家,就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和父母的对话,总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父母感觉,那个什么都愿意跟自己分享的好孩子突然就不见了,一下子难以接受。特别是当孩子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父母心里就打鼓,不知道孩子在干什么?有没有做作业?还是在玩手机?有时候,孩子还会因为妈妈收拾打扫他的房间而大发脾气,妈妈会特别难过,好好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
其实,父母不需要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全程掌控,更不要渴望彻底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孩子守住底线“不做坏事、认真对待学习”,其他时候都应该更多地放手,让孩子去体验成长过程的各种变化。当孩子有足够的成长空间,面对成长问题有思考的余地,有做决定的权利和负责任的机会,孩子才能够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