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省考招录人数排名前三的省份看学历要求,黑龙江省考共招录8901人,其中专科招录2808人、占比约30%,其余70%招录对象为本科学历及以上,其中本科学历招录占比达67%;广东省考县级以上机关共招录9002人,其中专科招录634人、占比仅7%,其余93%招录对象为本科学历及以上,其中本科学历招录7850人、占比达87%。
1、培优公考
2、俊杰公考
3、尚好课公考
4、博恩教育
5、优路教育
6、创程教育
7、展鹏公考
8、上政公考
9、天之骄子
10、尚好课教育
以上这些机构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江苏省考共招录9536人,其中专科招录50人、占比不到1%,其余99%招录对象为本科学历及以上,其中本科学历招录8730人、占比达90%,而高中(中专)学历仅为个别省份、定向招录,比例更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从学历条件看,学历越高可报考岗位越多,尤其本科学历招录人数占比最大、报考最吃香。
1、在河南省考中,报考公安机关执法勤务类职位的人员也需要进行公安专业科目笔试。至于其他省份的省考,可以查阅具体招考公告以获取更多信息。总之,公考中的一些特定岗位需要进行专业科目考试,以考察考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2、在公考中,一些特定部门需要进行专业科目考试,以考察考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说,需要进行专业科目考试的部门包括:**对外联络部、外交部、商务部、中国贸促会、全国对外友协等部门的日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朝鲜语(韩语)、葡萄牙语等8个非通用语职位的人员;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特殊专业职位的人员;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的人员。
3、此外,在国考中,行政执法类职位、公安机关执法勤务职位和审计机关“审计专业类”职位在笔试环节会加考专业科目。在河南省考中,报考公安机关执法勤务类职位的人员也需要进行公安专业科目笔试。至于其他省份的省考,可以查阅具体招考公告以获取更多信息。总之,考生在报考公考时,除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的笔试外,还需了解所报考部门是否需要进行专业科目考试。
对于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主旨看法题,不少考生心中一直存在困惑到底何时才能选择对策?有考生觉得看见对策项就秒选,也有考生觉得对策项可能是过度判断,不敢选。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未免太过武断。关于答案中的对策项必须要做到对症下药,下面公职资讯网就跟大伙讨论一下什么不可以选的对策项。
1、无关型对策
【例题1】
传统的史学研究,因为其对象大都是不可以说话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它们只不过饰演法官角色的研究者们审判的被告,而这个被告在法庭上没任何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所以,不一样的法官因为其适用的审判规则不同,尽管这个规则很科学和准确,但导致对相同问题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运用同样的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史学研究却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
B.运用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史学研究应当小心,而不可以武断
C.研究历史还应重视运用能说话的史料
D.应当拟定统一的规则来规范对档案和文献资料的研究
【分析】A。整个题干的脉络非常明确,总共就两个部分第一句剖析了史学研究对象的两个特征即不可以说话和不可以为自己辩护,所以,第二句在此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即研究者借助不同规则对相同问题的研究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
A项明显符合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保留。
B项重点在说到小心的问题,相应题干中应该存在不小心的状况,或者运用这种研究会得到不好的状况。对应题干只说得到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客观强调不同而已,并不是不好。所以B选项不选。
C项重点谈的是应该重视能说话的史料,所以该选项想表达的其实就是不可以说话的史料不好。同样的道理,题干表达的意思只不过结果不同,但到底好还是不好,是不了解的,因此,C也不符合。
D项重点谈的是应当有统一规则来规范研究,题干中有提及规则不统一,但其表达的意思是由于运用的规则不同所以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规则本身就是不统一的;同时,带来的结果不同,也不代表需要有统一的规则,这个是理解不出来的。综合,该选项也不选。
【总结】
对策是为知道决问题的,所以材料中没提出问题时,对策句一般不是正确答案。
2、无效型对策
【例题2】
目前不少人形成了一种习惯,要找那些问题、线索、资料,不假思索就去打开搜索引擎。可是网上的信息总是真伪参半,如何能不加考辨就当作研究的依据呢?再说,这种只有结果、没过程的行为,并不助于考虑力的提高,反而可能形成偷懒的惯性。大家理解某种事物,总是需要逐步去知道和熟知,这过程可能有很多感性的认知,是要紧的积累。假如过多依靠网上的结论,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碎片化思维不利于大家感性认知的形成
B.大家应增强对网络大量信息的辨识能力
C.过于依靠网络会妨碍人考虑的深度和广度
D.网络深刻改变了大家理解事物的方法和渠道
【分析】答案选C。材料剖析:文段第一介绍了大家习惯用搜索引擎查资料这一现象,接着指出互联网信息真伪参半,不可以直接当作研究的依据,继而指出从网上搜索信息的行为不助于考虑力的提高,反而可能形成偷的考虑惯性。其后论述了大家理解某种事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获得感性的认知和常识积累,最后进一步强调假如过多依靠网上的结论,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作者的看法是过多依靠搜索引擎去获得网上的结论无助于考虑力的提高,反而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
选项剖析:A项脱离了网络这一论述对象,排除。B项只不过针对过于依靠网络其中一个弊病提出手段,不具备概括性,排除。C项表述与作者看法相符,当选。D项未涉及网络对人的考虑力的影响,排除。故本题选C。
B项的对策仅仅提到增强辨识能力,而材料的主要问题是过度依靠搜索引擎,B的对策不可以解决题干全部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选择的是概括全文的选项C。
【总结】
材料中有问题时,没针对性、解决问题不全方位的对策项都不对。
同学们,面对对策项不要盲目选,必须要剖析选项的对策和题干是不是有关,是不是针对性地全方位地解决了题干的问题。只有真的抓住对策,并且兼顾针对性、全方位性大家才能真的地准确选出正确答案。
免费为您提供优质的机构
稍后会有专业老师给您回电,请保持电话畅通
易达招生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4175号
本站文章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