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整理习惯?“妈妈,我的画笔不见了!”“妈妈,我的红领巾放哪里了?”“妈妈,你看没看见我那件格子连衣裙?”像这样的询问,每个妈妈几乎每天都会面对。许多家长都反映,孩子总是习惯把东西乱放,一通乱找之后,就开始询问妈妈。孩子们不仅对自己的东西保管不好,经常也把家里的东西或是其他人的东西乱放。妈妈经常找不到剪刀,爸爸要刮胡子的时候又找不到刮胡刀,手机充电器在床底下翻到……家里有一个乱放东西的小鬼头,客厅就没有干净的时候。只需要10分钟他就可能把妈妈辛苦一上午整理的客厅弄乱,看书包躺在沙发上,报纸杂志在茶几上,更可气的是衣服扔在电视上。
妈妈们都无语了,脾气好的,和风细雨地提醒孩子“玩具不要乱放”,脾气不好的,责骂霹雳啪啦的就上来了。可是,不管你是脾气好还是脾气不好,妈妈的话有效期一般只有一天。一天之后,妈妈依然要整理房间,一天之后,衣服也许不在电视上了,却扔到了地板上。
孩子没有物归原处的习惯不仅会给妈妈们带来麻烦,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一个小学生总是忘记自己的铅笔、橡皮和课本,怎么可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呢?一个小学生早上起来找不到自己的上衣、袜子和红领巾,这是多么浪费时间的事情!一个小孩子现在养不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长大后他怎么能够使自己的工作顺利和照顾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妈妈为什么是最辛苦的?因为妈妈们每天都要打扫像刚刚打过一场战争一样的房间。为什么房间会像刚刚打过一场战争,因为一个孩子的破坏力相当于一个团的火力,他能够让房间所有的东西都移动位置。妈妈们永远有着收拾不完的房间,这都是孩子的“功劳”。当妈妈不停地捡孩子丢在地上的玩具时,她也曾想,如果我的孩子能够物归原处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不要气馁,各位妈妈们,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怎样帮助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吧!
1.不同年龄的孩子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已经对秩序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了,因此对2~4岁的孩子来说,妈妈要做宝宝的榜样,和宝宝一起培养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即使是很小的东西,也要做到该放哪里就放哪里。如果孩子做到了物归原处,还要对孩子进行表扬,并加深孩子“物归原处”的意识。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他们玩起来是不管不顾的,是不喜欢收拾东西的。妈妈们这时候要格外关注,培养孩子“物归原处”要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采取比赛形式,平时多加练习,适当的辅助以及经常地提醒,是这时候妈妈应该使用的方法。
2.让孩子懂得物归原处的好处
提高孩子物归原处的意识,让孩子懂得物归原处给自己以及别人带来的好处与便利,让孩子体会物品找不到时的不方便。这种成功或是失败的体验最能让孩子印象深刻,孩子也会慢慢注意自己的行为。
3.教会孩子整理东西的技巧
为孩子提供一些练习机会,让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东西。给孩子属于自己的储藏室,或者是一定的空间,让他们管理属于自己的空间和物品,使他们有一种主人的感觉,孩子就会好好对待属于自己的东西。
4.为孩子创造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
勤快干净的妈妈塑造同样干净整洁的孩子。妈妈们平时将房间收拾整齐,孩子在整洁的环境中生活得会很舒心,自己也会注意不破坏舒心的环境。
培训学校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整理习惯
青少年缺乏自信心表现特征
无法静心学习
与父母对着干
易发脾气
害怕困难,不敢面对
沙盘为儿童提供一个“*与受保护”的空间,通过象征、隐喻的形式在沙盘里再现出与创伤经历相关的情景以帮助发现及解决问题。
通过游戏的方式,直接了解其行为内在的深层根源,过程中充满欢乐没有压力,让孩子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调整身心状态。
通过探索个人过去和现在的经历,促进个体行为的改变,重建经验及感觉的组织方式,使得个体去尝试发现和拥有个人的力量。
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以绘画、黏土、音乐、舞蹈、卡牌、戏剧等为媒介,帮助个体将自我的多个分离的部分进行全方面整合,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
以冥想、打坐、静心等形式呈现,治疗和缓解焦虑、抑郁、强迫、冲动等情绪心理问题,在人格障碍、成瘾、人际沟通等方面也有应用。
问题少年如何解决
孩子叛逆怎么办
如何戒除网瘾
逃学、厌学、早恋?
详细解决方案:
免费为您提供优质的机构
稍后会有专业老师给您回电,请保持电话畅通
易达招生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4175号
本站文章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