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戴世强,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下,年轻人读书不那么快乐,课业太重,压力太大,中考、高考的“紧箍咒”压得很多孩子喘不过气来。大学里,快乐读书者的比例不算大,也有“快乐自流”过头的,最后尝到“被关住”的苦果;不少大学生随波逐流,没有感受到读书之乐。研究生中,真正快乐读书的也为数不多,更多的是被“学位” “求职” “前程”的“缰绳”牵着鼻子走,难以品尝读书、做学问的无上乐趣。我读过近22年书,也经历过这三个过程。
怎样快乐读书?根据自身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除了确定人生大目标之外,不断给自己设定学习小目标。例如,三个月里浏览一本经典学术著作(初步读懂);两周内做完数理方程的10道难题等,一旦完成,就会觉得很快乐。我在大一放寒假之始,规定自己要做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集》中的300道题目,于是,大部分时间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快乐地做习题,直到当天的指标完成了,才伸伸懒腰站起来,心里美滋滋的。
二、用*的眼光去听课。我上课特别专注,不放过老师的每句话。由于事先做过预习,对所听的课程内容心中有数,在接受老师合理演绎的同时,对他(她)的讲述不断在心里做评论:对于讲得巧妙之处,暗暗叫好;对于讲课中的败笔,则暗自*,有机会则公开评论。高中时教三角(当时的数学课分成代数、几何、三角这三门)的老师最怕我举手,因为我常提出比他更好的演证思路(我至今仍感谢他允许我打断他讲课的宽容)。现在不少课堂不允许这样乱插话,但*仍可在暗地进行,如果在心里成为“赢家”,不是很可以自得其乐的么?
三、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结成“死党”,不断切磋学业。一人苦读有点闷,不如三五成群地读书。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在南开读书时就组织了名为“微社”的读书会,一起追求知识和读书乐趣。我在高中时,四个同学自发地成立奥数小组,课后在一起啃难题,做出来了就大呼小叫,还拿自己可怜的零用钱买糖果来“犒劳”自己。在大学里,毕业论文也是与一位同学合作的,半年时间里,几乎天天讨论,很多结果有时分不出是谁的主意,最后,我俩一起得到毕业论文的全班最高分。研究生时代,八个人住一个寝室,自然地形成学英语的“死党”,每天起床后睡觉前,“半英语半汉语”地插科打诨,例如,我们去WC的暗语是“see aunt”(“go to see my aunt”的缩略说法)和“pass water”,这是集体背诵《英华大词典》的“成果”。直到现在,我们的课题组seminar里一直在快乐地讨论着,有时“没大没小”地争论得脸红耳赤,不亦乐乎。去年,上海大学一批本科生发起组织晨读社,每天清晨几十个人在校园的泮池边结伴读书,我获知此事后,立即撰文大声叫好,我最近打听了一下,据说,晨读活动还在有效地进行着,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四、不断小试牛刀,“炮制”一些“小作品”。学过的知识用了才记得住。例如,研一那年学哲学,一般人觉得枯燥,我就给自己岀一个题目:“试论哲学与力学的关系”,除了认真听课以外,课后自己搜集资料、读大部头著作,特别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啃了一遍。几个月下来居然凑成一篇洋洋万言的小论文。碰巧,课程结束时,考试的题目是“论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要求在三个小时里写出一篇论文。由于我早有准备,洋洋洒洒地敷衍成文,居然得了创纪录的95分。英语作业中有作文,我和同学就把每个周日变成快乐的星期天,花两三个小时写英语散文,每次都被老师改成“一片红”,还加有“Very good”的批语,看了十分开心。平时,看到一本好书,听了一个有趣的学术报告,就随手写一点读后感或评述,既整理了所学的知识,又练了笔头,也成了我记得不少往事的缘由。
五、不同的时间读不同的书。每一天,人的活力总在不断变化,要寻求读书的快乐,就得在不同的时段读合适的书。我年轻的时候,若有一天的*支配时间,一般早起学英语,头脑清醒,记得住;上午精神好的时候读难懂的专业书;下午有一段时间昏昏欲睡,就读内容简单的书;晚间精神好,尽力啃难题,想艰深的问题;零碎时间读报、读闲书。这一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例如,近来养成了每天泡脚的习惯,就利用这20分钟时间,读一份八版的《文摘报》(去年为上海交大出版社做事后收到的“礼品”),双脚和脑袋一起享受美好时光,悠哉游哉!
上面这些法子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青年朋友们可以参考,不一定管用,合适的好法子还得自己创造。
总而言之,我一直在快乐地读着书,觉得活得很充实。
海文考研学习指南,让你不再盲目备战
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充足的解题训练,完成各阶段解题特训。
优化专业学术资料,完成公开所学专业学术论文的发表。
完成复试专业课笔试,专业课知识面试等复试辅导项目。
根据阶段成绩,动态调整学习路径,时时保持学习状态。
根据学员测试学情强化薄弱点学习,突破低掌握度考点。
制定高精度学习计划,针对学员情况提升考研学习效率。
超过40%的“世界**大学”建设高校和超过52%的“世界**学科”建设高校2021年的计划招生人数相较于2020年都有所增长。据统计,至少有10所“双**”大学扩招人数在1000人以上,其中郑州大学2021届扩招1200人,高居首位。(数据来源于各大高校)
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户条件,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
免费为您提供优质的机构
稍后会有专业老师给您回电,请保持电话畅通
易达招生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4175号
本站文章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