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大儿童康复训练机构排名
家庭训练:定期开展家长指导会根据学员情况进行深度沟通和解疑,教授指导方法和技巧。
能力发展测评:定期评测和追踪孩子能力水平用步骤化、标准化的量表,帮助孩子取得发音口肌发展进步。
趣味发音游戏:提升孩子的发音能力和口肌能力设置专业趣味主题活动,培养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多情境教学:提升孩子在不同场景运用语言表达能力营造集体学习氛围,规则意识、模仿学习能力和社交技巧。
个性化训练方案:结合孩子个性化问题,制定治疗方案引导发音,提升发音清晰度,提升孩子专注力等能力。
孤独症是多种生物学因素引起的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是以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能力缺陷,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大多数伴有智力发育障碍,且预后较差。现将本院收治1例典型病例的心理护理和行为训练经过及效果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14岁,独生子,文盲。足月剖宫产,出生时头偏大,1岁后会叫爸妈,1岁半才会行走。2~3岁时出现异常行为,不愿外出,不愿与同龄儿一起玩,喜欢整日躺在床上或睡觉或做些无意义的小动作。言语异常,说反话,少说话,对父母无亲热感,胆小孤独。近4~5a病情加重,说话只用2个字,如“电视”、“吃饭”、“开灯”等,吃饭不会独自使用筷子、匙,自己不会漱洗、大小便,日常生活完全需要别人帮助。此外,每3~4个月全身抽搐1次。近1a来,无故与父母争吵,用手抓父母的手臂或面部,甚至咬人,入院前1周不吃饭,晚上不睡觉或做些无意义的小动作不许家人开灯,不许父母进家门。
祖系三代无精神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
体检,T36.8℃,BP15/10kPa,心肺无异常所见。肝脾肋下未及,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脑电图正常。精神检查,不合作,不停吵闹,喊叫,无法进行交谈,情感幼稚,行为怪异,无自知力。
入院后经心理护理,行为训练及小剂量的氟哌啶醇等治疗3月余。患者精神症状即:吵闹、咬人、睡眠差,怪异动作消失,行为改善。
2 讨论
2.1 心理护理的关健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的态度要亲切、和蔼,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开始患儿对医护人员有强烈的敌对情绪,不让护理人员进入他的房间,在户外活动时护理人员一旦走近,患儿即起身避开,但护士仍从生活上处处关心,照顾他,让他自己选择喜欢吃的菜,可以特许不穿病员服装,由父母陪同到院外散步。渐渐消除患儿的敌对情绪,使他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安全感。护理人员可以拉着患儿的手一起散步,看电视,患儿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良好的护患关系为今后的行为训练打下了基础。
2.2 行为训练是培养患儿*生活的基本要求 患儿入院时不会使用筷子、匙,每餐均由父母喂,饮食很随意,想吃就吃。为此我们手把手地教,先教他拿调羹,再教他如何使用,经过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指导,使患儿学会了使用调羹吃饭。该患儿入院时有“绞手指”动作,长此以往,患儿手已畸形。孤独症患者有一些固定、刻板、重复动作,主要因为思想过份专注于自己的“世界”里。因此,在行为训练过程中,一方面分散他的注意力,如与患儿聊天,看电视,观看别人下棋,另一方面训练让患儿将手摊开平放于桌上,反复纠正患儿的坏习惯动作,并向患儿说明这个坏习惯的害处,经数月训练患儿“绞手指”的动作被克服了。
2.3 改善人际关系是改变孤独的方法之一 患儿入院时寸步不离父母,走出房间就拉着父母的衣服,对周围病友及工作人员有恐惧感。开始护理人员拉患儿一起散步,看电视等让其父母陪伴,随着与患儿交往的增多,患儿父母外出以至整天不在,患儿也就无所谓了。同时还选择了3个病情稳定的病友一起与患儿交往,在这3个病友的帮助下患儿也能与更多的病友一起活动,如打球、下棋、看电视,增加了与医护人员和病友的接触,培养了他的兴趣,使他明白了友情,懂得了爱,进而改善了患儿的孤僻个性。 (马黎君 陈利珍)


免费为您提供优质的机构
稍后会有专业老师给您回电,请保持电话畅通
易达招生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4175号
本站文章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