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试”到“复试”,逐阶攻克,分段达标
先行基础知识学习巩固搭建最基本的知识框架零起点起步
解决词汇问题数学掌握基本概念为强化阶段做准备
全科强化学习重难点深度学习**点易错点知识框架查缺补漏
利用并分析习题,针对性练习增强做题能力/做题技巧,巩固考试内容。
主要考点梳理,重难点总结,查漏补缺,模拟测试积累经验,
集中学习复试主体课程,针对训练综面技巧与英语能力,还原复试现场。
考研一族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考,此刻可以稍微松口气。要问为什么要考研,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理由。然而,不少人选择考研,还是因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考研可以为今后就业增加一些筹码。也有人干脆把考研当作“避风港”,先读研避两年风再说。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坦言,这样的心态不理性,不值得提倡。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于1月4日至6日举行。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72万,比年减少4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68万人,比年增加9万人。虽然此次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降幅只有2.3%,但多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不断增加,除年因金融危机等因素造成报名人数下降外,考研人数连年递增10多万人。今年是自年以来考研人数首次下降。
这是否意味着研究生报考已经降温?熊丙奇表示,还需进一步观察。因研究生就业形势不佳而逼出的“理性”,并不值得教育部门高兴,这反映研究生培养数量和质量出现问题。而专业硕士报考增多,并不能表明专业硕士吸引力增强,这是*持续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的结果。事实上,专业硕士增加、学术硕士减少,也是研究生报考人数减少的一方面原因。
据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招生报名查询系统数据显示,考生对名校的关注热度一直未减,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院校一直是考生关注热点。有专家指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就业情况差别相当大。一些重点高校,尤其是“985”、“211”高校的研究生,其培养质量相对较高,就业前景好,成为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熊丙奇认为,在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还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上整个社会还存在学历情结,在考研中,还有着诸多不理性的成分。比如,因本科就业难而考研,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延缓两到三年就业;为提升自己的学历身份而考研,有考生还片面认为,有一张研究生文凭,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这些不理性的因素不消除,考研就很难降温,也难真正回归理性。而对学生来说,因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混一张研究生文凭而选择考研,这样的考研,难言对考生有价值。
熊丙奇说,本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应该有所好转可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研究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表明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还没取得应有的成效,学术型硕士教育没有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而专业硕士培养,也对学生的职业化训练有所欠缺,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研究生教育的前景堪忧。(杜丽华)
免费为您提供优质的机构
稍后会有专业老师给您回电,请保持电话畅通
易达招生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4175号
本站文章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