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长达两个月的备考过程中,很多考研小伙伴都会陷入到强化阶段的备考误区中,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今天小编就对备考期间的误区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大家规避雷区,事半功倍。
误区一、不重基础;忽视衔接
进入到强化阶段,对于之前基础阶段学习的如词汇、语法模块,很多考生都会出现诸如“我学过了什么”“我学这些对于解题有什么帮助”这样的迷茫。甚至有考生会因为自己产生这样的迷茫从而对于基础阶段所学内容持否定消极态度,更不用说认真复习和思考总结。有两个原因让一部分同学走入这样的误区:1)基础阶段词汇、语法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导致出现强化阶段知识点衔接的断层。2)对于基础阶段知识点的知识网络、思维模式思考不够,导致强化阶段知识点理解及逻辑方法上停滞不前。针对该误区,各位考生一方面可以结合基础阶段的测试评估自己存在的知识漏洞,有针对地补差补漏,另一方面思考基础阶段知识讲解中渗透的解题思维,做好两个阶段的无缝衔接。
误区二、迷失重点;难以突破
在强化阶段,不少考生会出现焦虑的情况从而学习时太过“面面俱到”,在一些历年考察频率不高、考察形式单一固定的知识点上浪费过多时间,从而影响了对于考察重点的把握和学习。此外,对于自己基础阶段暴露的诸多问题,在强化阶段依旧放任自流,这样的后果除了拖慢强化阶段学习进度,还会引发连带的诸多问题。针对该误区,考生一方面应该认真了解报考院校及专业每年录取要求,尤其是认真解读大纲和试题,对于知识点有的放矢,对于常考考点反复练习,对于考情形成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对于自身知识点的短板需要有针对地进行练习补充和强化。
误区三、投机取巧;浮躁功利
把握重点不代表投机取巧,解题技巧的掌握及常考考点的范围是在细致学习如词汇、语法等基础内容的前提下的,同样解题技巧也是作为拿下基础分后的锦上添花。所以各位同学在刚开始强化阶段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探索两个阶段的知识衔接上,对于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可以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更多地思考背后运用到的相关知识点,达到融会贯通。
工学类中的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和专业均要求使用数学二考试试卷,还有一些工科类要求的数学试卷难易程度是由招生单位决定的,比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料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对数学要求高的二级学科则选取数学一,要求较低的则选取数学二。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为数学三,经济类和管理类包括经济学类的各一级学科、管理学类中的工商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的一级学科和授予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成绩公布时间:每年3月份左右:(1)复试一般在4-5月(34所可能有所提前);(2)复试在考研中的权重是30%~50%;(3)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4)笔试分为英语的听力笔试和专业笔试;(5)面试分为英语口语和专业课面试。考研试卷结构政治:(马原24分,毛特30分,史纲14分,思修与法律基础16分,当代世界经济与形势与政策16分);英语:(完型10分,阅读A40分,阅读B(即新题型)10分,翻译10分,大作文20分,小作文10分);数学:理工类(数一、数二)经济类(数三);数一:高数56%、线性代数22%、概率统计22%;数二:高数78%、线性代数22%、不考概率统计;数三:高数56%、线性代数22%、概率统计22%,一般情况下,工科类的为数学一和数学二。跨专业专业选择要具体分析情况:1、经管类,相近专业可跨专业,考生可以在经管专业大类中跨专业,如会计跨专业财务管理、工商管理跨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跨专业金融学等,相近专业间的跨专业成功率高;文史类,跨专业“经管类”难度大,文史类考生普遍数理能力较弱,很多考生在大学甚至没有接触过高等数学,所以想要跨专业经济管理、理工类专业,面对几本完全陌生的专业书籍,备考难度较大。
暑假30天特训+网课+直播课
20课时专业课加强一对一+网课+直播课
暑假50天特训+网课+直播课+20课时专业课加强一对一
暑假/冲刺50天特训+直播课+网课+20课时公共课加强一对一+20课时专业课加强一对一
会计、图书情报、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和审计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第三单元业务课一设置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科目,满分为150分...
免费为您提供优质的机构
稍后会有专业老师给您回电,请保持电话畅通
易达招生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4175号
本站文章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