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只要努力练习,自己够勤奋一定可以画好。但最后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如果缺乏天赋,努力练习往往是靠死记硬背,他们并没有用“心”去理解艺术,只是背一些考试时可能会给你画的物体,这些人往往换了其它事物就会无所适从,此称为艺考应试教育,各地艺术培训机构很多。这些画室教你的往往只是技巧。
远航艺考培训小编以前也遇到了一些有色彩障碍的美术生,这一类人他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把握住色彩的,但在艺考中,如果幸运的话,会有考官认为这个考生用色很大胆很特别,或许会给他高分,但机率好像中六合彩大奖一样——天掉钱!
其实所谓具有艺术天赋的人,并不是他天生就能画出完美的画,而是他可能从小对画形的轮廓敏感度比别人高,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对所有物体的画形技巧天生就掌握了,那么这个画画的重要基础他算是掌握了,后天他只需要练习掌握如何深入、如何刻画、如何运用色彩,他就能成功大半了。
有些人可能天生对色彩敏锐,那么他在色彩画上面的造诣就会事半功倍,参考人:梵高。
当然,毫无天赋,仅靠努力得到艺术成就的也有,但是这种努力并非人人都能学得来,不靠天赋的努力承受的压力非常巨大!参考人:徐悲鸿。
而兴趣的具备,也就是一个艺术家创意的来源,所以同样重要,非常难得。ta要经历完艺考应试教育的浸泡依然保持浓厚兴趣;ta的家庭要支付起高中每个月因为颜料费而翻倍的物资现实,还有大学4年高昂的学费;还要经得起无论你是多好的名校出来,最后工作永远是做甲方的改稿机器。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人人普遍只管解决温饱问题,那些奢侈的艺术情操是不符合如今的国情的,中国的艺术价值普遍是畸形的、廉价的,你的作品永远只是为了辅助老板赚钱的工具,不以赚钱为目的的艺术注定是不能适应如今的社会的。而且国内艺术类可提供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也非常稀少,一般往硕、博方向走的要么是时尚类或理论类专业,要么就往法、意、奥地利、澳洲等国留学。
但很多人不懂艺术的一面是:学习艺术的过程其实是修心养性的过程,在你完成一件作品的过程中,你会从中悟出许多人生哲理。
一件作品的视觉冲击力都是靠对比而生。虚与实的对比,主与次的对比,疏与密的对比,冷与暖的对比??
而通过什么形式去达成对比,就要靠你脑海里的idea去构思了。同理,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全因有世间万物形形色色的对比。明灰暗的密不可分也不止存在在素描画里,善念会伴随恶念而生,正因为有“恶”的存在,才更强烈对比出“善”的价值,善与恶之间往往存在一条灰色地带,正如有些人他杀生,但却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美感,它就是一种虚与实的对比,一朵美丽的花不能没有绿叶的衬托;一部成功的舞台剧不能没有配角的配合;一首完美的钢琴曲,不能没有黑白键的交相呼应;画中的一座山你觉得它离你很近,不能离开山身后众山虚化的对比。这里你也可以用相对论去理解。
真正的美学,除了要领悟“美感”带给我们博大精深的人生感悟外,还需懂得享受自己个性的生活,理解“美”形成的历史,以及色彩之间的冷暖关系、碰撞关系、搭配关系,物理补色的形成、生物补色的形成??
在创造作品的过程中,主观性情也很重要,它会直接反映在你创造的艺术品里,你的作品就将代表你的思想。愉悦的心情能让你画出好作品,向善的人能弹出动听的旋律,这就是用“心”在创作。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那些肥皂剧说,“能弹出绝妙音乐的,绝对是个善良的姑娘!”,听似脑残,其实也是有道理可循的,这句话只是形容了真正在搞艺术的人,而不是那些为了考大学、为了糊口饭吃而去速成的人。
我们口中的设计大胆,就是指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及不按常规的呈现感,广告学上称之为“视觉锤”,起初的“视觉锤”是形容VI(Visual Identity),如今人们把“视觉锤”这词形容得很广泛。
所谓的冲击力就是让人能够在众多同类作品中,一眼注意到你的独特,你的作品在他人不经意的情况下也能刺激到ta的眼球。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欣赏一幅画要离远地把眼睛眯成一条线去看,ta是在欣赏你的作品在矇眬间会给ta带来什么样的视觉体验??
艺术的专业知识就算写10篇文章去描述也不能详尽。
Anyway,艺考生其实不是那群整天不爱学习,喜欢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人。背着沉重的乐器/画板颜料穿梭在各城市的人海当中,到处赶考的心酸可能只有艺考生之间才能真正体会。
其实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梦想,那是明知现实的残酷也依然选择坚持实现自己的艺术梦!这就是我们撒泪的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