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区各高校的艺术类招生考试渐次拉开帷幕,近百万艺考生在进行最后冲刺的同时,也带动着整个艺考培训市场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阶段,根据公开资料,自2005年开始,中国每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就超过了800万,其中2007~2009年3年更是超过了1000万,而大部分参加艺术考试的学生,都需要参加至少3个月的考前培训,以目前北京市普通艺考培训的收费标准为例,根据培训科目的差异,学生每月的培训花费从3000~9000元不等如果按照蒋雍所说的10%计算,就是说每年有80~100万的考生参加各类艺术考试...
学习门槛低影视表演、播音主持等艺考专业一贯要求的是综合素质,如果你是学校文艺活跃分子或者骨干分子,就能够选择艺术专业!
培训周期短不需要你有“童子功”,只要你有天赋,只要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考取**不是梦!
就业前景好随着艺术的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更是逐年剧增,近年来发展的文化产业,电影、电视剧、广告等事业为艺术专业的人才提供高薪职位
第① 阶段:针对学员进行个案咨询、制定个性研修计划;
第②阶段:集中学习与训练期,专家咨询与辅导;
第③阶段:学习成果巩固期,成果展示、专家点评;
1、掌握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和正确的形体训练
2、提升整体气质和修养,由内而外散发属于您的独特魅力
3、学会礼仪文化中重要的商务礼仪,职场竞争更有优势
利用专有的能力评估模型,对学员进行课程匹配,确保我们安排的课程符合学员当下的学习需求。
定期反馈学习成绩,随时掌握学员的学习效果,确保项目的稳步发展。
编导培训高考精品课程资料:文艺常识之中国文常知识复习记忆要点梳理:甲骨卜辞、铜器铭文、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占卜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金文、钟鼎文。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策命和盟誓契约等。商周代铜器铭文比甲骨卜辞更多的表现了统治者的意志和历史的人生主题意识,主要表现在铜器是统治阶级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在铜器上镂刻铭文,目的是纪念统治阶级的祖先。
春秋笔法: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证明定向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它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慰藉,并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喻褒贬的文字,称之为“春秋笔法”。
编导培训高考精品课程资料:文艺常识之中国文常知识复习记忆要点梳理:以所学作品为例,具体全面分析《左传》《国语》《战国策》叙事、记言、写人的特点。
1《左传》的叙事艺术在于注意运用前后呼应、倒叙、追叙等手法。
2还表现在记述注意故事性、戏剧性和生活情趣化。有意追求一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
3善于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的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的特点。
4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结果。
左传:以《秦晋殽之战》为例
○1叙事的特点:(一)抓住主线,突出主线:《秦晋肴之战》所以能把错综复杂的战事记述得明了有致的原因正是在这里。短短的一千字左右,就把复杂事件记叙得清清楚楚。(二)情节错落,故事曲折:。《秦晋肴之战》在这一点上,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剪裁材料和组织结构的艺术。(三)重点鲜明,反复照应:在事件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总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文章的布局上也要根据需要突出重点
○2写人的特点:。《左传》中所写的人物,不是叙述事件当中陪衬的、被动的角色,而是影响着事件进程的一系列血肉丰满的生动形象。《左传》的善于写人,还尤其表现在善于写处在战争各个方面、各个部位上的人物,善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通过典型事件,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乃至细节,刻划出人物活生生的个性。
○3记言的特点:善于写外交辞令是《左传》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如:弦高是郑国的一个爱国商人,他在“将市”的途中遇到伐郑的秦师,急中生智,一番犒师的辞令,说得是那谦恭有礼,热情周到,同时柔中有刚,明确暗示出郑国早有准备,决心迎战。弦高意在言外的话语,使孟明逡行不进,领师而回。
《国语》:以《邵公谏厉王弭谤》为例分析:
《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
○1、本文语言上代表了《国语》质朴平实的特色。召公进谏的一段话恳切扼要。他只是要把阐述的意见老老实实、有条有理地讲了出来,这同样也起到应有的感人作用。
○2写人的特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也很生动,特别是暴君周厉王,文章完全略去了外形的描写,重在内在性格的揭示。
○3叙事的特点:文章以明快而简洁的笔调记述了春秋时期一则历史事件:周厉王施行暴政,激起国人的不满和指责。全文多用于对话和记言的多达200来字,而召公的谏词又是泼墨的重点所在,是全文的精华之笔,体现了《国语》用记言来评述人物与事件的特色。
《战国策》以《冯谖客孟尝君》为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全文贯穿的是纵横家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崇尚谋略,追求个人名利,尊士重士,热情讴歌多位侠烈之士的豪情壮举,并具有革命精神。
艺术成就:
1采用虚构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夸饰渲染。
2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神态和描写来描写人物,达到出乎意料、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采用了在人物事迹、材料的安排上相对集中的方法,并将人物事迹集中于一篇文章中,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开创了先例。
4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形象鲜明,寓言深刻,浅显易懂。
5语言风格铺张扬厉,气势恢宏,淋漓酣畅,辞采瑰丽。大量运用夸张、排比、对偶等手法。
○1叙事的特点:
(一)写冯谖的“无好”“无能”贪而不知足,伏下一笔,引起正文(1—2自然段)。
(二)写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焚券市义,请复相位,请立宗庙)从正面表现冯谖才能。(3—8自然段)
(三)总结冯谖对孟尝君的功绩
○2写人的特点
一、主要运用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表现冯谖的才能:他三次弹铗而歌,再三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反映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凡的气概。这时的冯谖,是“才美不外见”。到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署曰:‘能’”,孟尝君对他,由最初的“贱之”变为“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二、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孟尝君反而“不说”。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
○3记言的特点:a语言的含蓄:在本文中一般出现在不好明言之时,如: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这是想罢免孟尝君的托词。本意是孟尝君政治势力扩大,决定废除其相位。
编导培训高考精品课程资料:文艺常识之中国文常知识复习记忆要点梳理:简述先秦说理文的发展历程
我国先秦诸子散文由最初简单朴素的语录式文章发展为逐渐成熟完备的文章,《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老子》中的文字犹如一组词义洗练的哲理诗,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感情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诸子散文的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论语》、《论语》创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墨子》的对话式论辩文。战国中期,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庄子》的丰富寓和崎岖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为了考试的公平性考虑,避免“走后门”等情况的出现,许多学校免去了这一项内容,但还是有些学校会有自我介绍这一项,自我介绍一般是给一分钟的时间,考生需要利用这一分钟的时间让考官对你留下深刻的良好的印象,考生的基本信息都已经填在报名表上了,所以,此时对自己的简单介绍更像是一个开场亮相,要多展示自己积极、阳光的一面,在一分钟内把自己各种闪光点集中展示出来,让考官产生好感,记住自己。考生需要准备一篇自备稿件,时长在三分钟以内,文体一般是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建议考生不要选择一些特别经典篇目,撞车率较高,考官对这些篇目会有更高的要求或有审美疲劳,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且可以展示出你的优势的稿件,由于这项考试的内容是考生自己提前准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应该拿出自己的“代表作”,使出看家本领,把代表你最高水平的朗诵艺术展现给考官。
免费为您提供优质的机构
稍后会有专业老师给您回电,请保持电话畅通
易达招生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4175号
本站文章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如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